凤凰县:全力推进专家工作站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您看这串猕猴桃,果型多周正!多亏了工作站的博士们指导我们搭起避雨棚,今年溃疡病发病率降了八成。”盛夏时节,凤凰县廖家桥镇猕猴桃基地里,种植户田儒斌指着挂满枝头的果实,笑得合不拢嘴。身旁的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仁才正在记录果实生长数据,“‘翡翠香果’这个品种亩产量能达5000多斤,一亩收益可达4万多元!”
这场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技术对话,正是凤凰县专家工作站赋能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凤凰县通过搭建专家工作站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苗乡大地结出富民硕果。
王仁才教授讲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01 政策筑基,让专家引得进留得住
“刚开始建工作站时,县里不仅给了启动资金,还帮忙协调了实验室设备。”凤凰县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吴金平回忆道。2022年,该协会申报的专家工作站被认定为A类,成功获得建站补助和工作经费,“现在我们有3名研究生长期驻站,配套的成果展示室和培训室成了农户最爱来的地方。”
这样的支持并非个例。凤凰县按照《湘西自治州专家工作站认定管理办法》,建立起“组织部门主导、行业部门主管、设站单位主建”的管理机制。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龙彦利介绍“我们除了对A、B、C类工作站分别提供不同额度的建站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以外,还会优先保障工作站在引进专家方面的科研条件建设、科研助理配备及生活住房等需求。”在政策激励下,全县已建成标准化专家工作站6个,建立科技专家服务团示范基地33个,形成“一站一产业、一站一团队”的格局。
周美亮博士荞麦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02 内外联动,让本土人才"破土而出"
“这是刚提纯的‘凤苦3号’荞麦种,抗倒伏能力比老品种强多了。”在新场镇荞麦工作站,农艺师周志保向来访农户展示新成果。目前,凤凰县已有54个村发展春、秋两季苦荞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亿元。“多亏了中国农科院周美亮博士团队,手把手教大家做试验,现在农户也能自己搞种植啦。”周志保说道,荞麦产业的成功推广,正是得益于专家工作站“师徒结对”模式的显著成效。
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育”双轮驱动,凤凰县已柔性集聚57名省内外专家,2021年以来,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221名。“我们组织了72名女子嫁接队成员和乡镇农技工作人员去省农科院‘取经’,把先进理念带回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仁广介绍,仅猕猴桃产业就有4名博士全程参与,从栽培到销售形成“全链条智囊团”。目前,由驻站专家指导的“米良一号”提质项目,在凤凰县的栽培面积已超过3万亩。
柏连阳院士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03 成果落地,让产业链上结出“致富果”
走进湖南省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猕猴桃果脯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条深加工线是专家工作站帮我们设计的,目前已经累计加工鲜果1100余吨了哩!”公司董事长周祖辉说道,通过专家团队研发的新工艺,公司利用科技手段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及研发,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每吨鲜果的附加值提升近万元。
在各工作站推动下,凤凰县特色农业迎来“质效双升”,荞麦产业提纯4个本土品种,“凤凰苦荞”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兰科公司先后获得发明专利5项,注册商标29类,实现年收益突破五千万元;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4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以前是‘种啥卖啥’,现在是‘啥好种啥’,专家们帮我们打通了从实验室到餐桌的路。”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前党支部书记王安全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生产车间的工艺革新,专家工作站正成为凤凰县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随着“四链融合”不断深化,这座古城的特色产业,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