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点赞 湘潭医联体模式好在哪?
“在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由于人手不够,上级的医联体医院专门派了医生在卫生院坐诊,替基层值守。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学习、提倡和推广。”在2月16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副司长诸宏明特别肯定了湘潭市医联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获得点赞的背后有何奥秘?17日,我们来到长城乡卫生院一探究竟。
“您有没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最近有没有疫源地接触史?”……在长城乡卫生院的发热门诊,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生罗晓芳正在坐诊。
从去年1月起,罗晓芳便下沉到长城乡卫生院。到基层工作一年来,她最忙的就是今年春节以来的这段时间:不是在卫生院的发热门诊接诊,就是在住院部查房。
长城乡卫生院是2018年4月28日迁址新建的,同日,卫生院与市二医院建立起了紧密型医联体。长城乡卫生院在保持独立法人地位、坚持卫生院功能定位的同时,加挂“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长城院区”的牌子。医联体建立后,像罗晓芳这样下沉到长城乡卫生院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有10余名。
“我们与市二医院建立起的紧密型医联体,绝不是炒个概念、挂块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为纽带进行合作,双方成为了‘管理、服务、责任、利益’的共同体。”长城乡卫生院院长袁友明说。
袁友明介绍,市二医院下沉到卫生院的专家,不是特定时间才来露个脸、亮亮相,而是常驻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并全部参与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老百姓受益是实实在在的,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二级医院专家服务,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也仅为全市公立医院平均费用的一半。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时”,医联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基层卫生院工作不少、责任不轻。”袁友明说,“院内,我们要把好预检分诊关,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院外,要摸排人员往来情况,要进行人员健康监测,对居家医学观察者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宣教……仅凭卫生院自身的力量,显然不够。幸亏有医联体,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撑、帮助。”
防护物资紧缺,市二医院多方协调、给予帮助;“院内感染”如何预防?市二医院的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如何科学地进行人员健康监测?专家们进行指导。市二医院的专家还坚守在卫生院防疫一线,与卫生院医护人员“上下一体,联防联控,共同抗疫”。
医联体建设也带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疫情期间,分级诊疗、科学就医,能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长城乡繁白村村民谭洪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时常需要到医院检查、开药。“现在我们卫生院就有大医院来的专家,他们水平高、服务好。尤其是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不需要去大医院扎堆了,省了事也省了心。”谭洪喜说。
市二医院——长城乡卫生院医联体的成功,只是湘潭市医联体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湘潭市在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组建了27个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立了市级医疗健康集团与县域医共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市、县、乡、村四级实现了有效联动。湘潭市也在全省率先推进以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为主要内容的“县、乡、村一体化”改革,实现医共体内人员有序流动、资源统一调配、信息互联互通,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基层运行活力。
疫情防控期间,医联体为基层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医联体的上级医院下基层指导7000多人次,各县(市)区累计摸排涉疫源地流动人员信息64723条,健康登记表登记涉疫源地流动人员累计25987人。医联体上下凝心聚力,筑起疫情防控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