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绿色审批+产业赋能”模式促乡村振兴
源头活水润乡村
——湘潭县“绿色审批+产业赋能”模式促乡村振兴
青山叠翠,溪流潺潺。在湘潭县分水乡湾头村的深山里,一泓清泉静静流淌了千百年。如今,这股清泉正通过一条崭新的生产线,“流”进标准化厂房,“涌”向广阔市场,也“淌”进了村民红火的日子里。
“水还是那湾水,可如今它成了我们的‘致富水’!”站在初具规模的矿泉水厂前,湾头村党支部书记感慨万千。他身后,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两条试生产线匀速运转,工人们正对刚下线的矿泉水进行最后检查。
“藏在深山”的宝藏亟待唤醒
分水乡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蕴藏丰富的山泉水资源。专业检测显示,这里的水质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口感清冽甘甜,具备开发高端矿泉水的极佳潜质。
然而,多年来,这些优质资源“藏在深山人未识”,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当地乡村产业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两年前,山东青岛一家投资企业看中分水乡的生态价值,计划投资数亿元,打造集水源保护、现代化灌装、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绿色食品产业项目。
“这是个好项目,但如何快速落地见效,考验政府的服务能力。”湘潭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绿色审批”跑出落地加速度
面对企业的投资热情和群众的致富期盼,湘潭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探索构建了一套高效协同、生态优先的用地保障机制。日前,该项目入选“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2025年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范例名单”。
“我们建立高位调度机制,由县领导牵头,自然资源部门具体负责,林业、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作战。”该负责人介绍,针对项目推进中的潜在堵点,市级层面提前介入指导,确保审批高效。
选址是关键一环。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分水乡政府、自然资源所及企业方,开展多轮实地踏勘与多方案比选论证。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刚性约束,严格避让生态敏感区域。”参与选址的工程师回忆,团队带着图纸翻山越岭,最终确定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最优选址方案。
更让企业暖心的是“绿色审批”模式。市、县自然资源部门为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推行“容缺受理”与“并联审批”,将用地预审、规划选址、农用地转用等环节同步推进。
“从立项到第一期建成,只用了一年时间。”项目负责人竖起大拇指,“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和审批速度,让我们对在湘潭投资充满信心。”
“活水”润泽乡村振兴沃土
如今,分水乡矿泉水项目已展现出强劲的乡村振兴动能。
在年产10万吨矿泉水生产加工项目一期厂房内,两条试生产线正加速运转调试,工人们在流水线前忙碌。据介绍,项目完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97亿元,年创税收约1000万元。
更让当地群众高兴的是,项目直接提供约100个稳定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的愿望。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正在流水线上作业的村民肖师傅笑着说,“现在走路上班只要10多分钟,收入不错,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项目还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及潜在的集体入股分红等方式,有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探索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富民兴村新路径。
“我们计划将部分收益用于村内基础设施改善和养老助学。”湾头村党支部书记展望道,“这瓶水,真的要甜到老百姓心坎里了。”
“水文章”才刚刚开始
随着矿泉水项目的深入推进,分水乡的乡村振兴“水文章”才刚刚起笔。
项目不仅激活乡村产业生态链,还带动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更令人期待的是,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也迎来新发展机遇。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水源地观光线路,让游客亲眼看到我们优质水源的生产环境。”项目投资方表示,“未来还将开发更多与水相关的健康产业,让分水乡的‘水名片’更加亮丽。”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但在今天的湘潭县,这绿水青山正通过创新的审批模式和贴心的政府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一股清泉,从分水乡的山间出发,流淌成激活区域经济的产业活水,也流淌成滋润百姓心田的共富之源。
(文/尹义龙 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