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7
一、历史沿革
明朝景泰乙亥年间(公元1398年),江西丰城一带移民以范氏斌旋公为代表奉命迁入湖南长沙,后迁入湘乡,转而迁入现万家村,迁入者圈地而居,以此繁衍生息。
当时此地古木参天,荒芜人烟,气候适宜。水源充沛,宜开垦种植,是风水宝地。范氏斌旋公携家族在此开始了农耕生活。相继有黄氏、吴氏、陶氏等姓氏迁入,500年来,建制和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万家村也经历了不断变化。但“范家坪”源远流长。在这风水宝地通过22代人,500多年历史的辛勤耕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沧桑巨变,万家村以一幅绿色、丰盈、宜居的现代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地理要塞
万家村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北端,距娄底城区28km。境内三尖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东有“野猪嶐”和“梅树坳”与宁乡比邻,西有“栗树坳”与涟源安化相通。北有“大坳上”与安化、宁乡连通。地形北高南低,四周高山围绕形成“盆地”。历史以来是宁乡通往安化的要道。
三、建村历史
明末至清朝所辖不详,民国期间范家村隶属长沙府湘乡县三十七洲。解放初期,隶属涟源县,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则隶属涟源县仙洞公社。1968年“文革期间”划入双江公社,并把范家大队分成“万家大队”和“新家大队”。1977年成立涟源地区,至1982年归为娄底地区,1984年原县级娄底市归为娄星区,2016年撤乡并村,将万家村和新家村合并为万家村。
四、自然人文
万家村现有人口2008人,林地面积9540亩,水田320亩,旱土210亩,境内最高峰“山尖峰”海拔820m。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山清水秀,是天然氧吧。有石屋佛殿,麻石古道等古迹;有三百年以上的枫树和苦株树、柏树三处,有待开发的华池洞。村民以范姓、黄姓居多,其余为贺、李、吴、龚、肖、陈、曾等姓。
万家村历史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礼仪浓厚,人文尉起。解放初期至今,几代请师执教,享有盛誉的“万家坪花鼓戏”及“花鼓锣鼓”名扬百里,是有待挖掘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家村人才辈出,1942年任国民革命陆军第三六九团上尉书记官的范焕南(已故),后来是名躁省城的书法名流。195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的范存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943部队上尉、大尉、副营等军职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高级讲师,湖南仪器仪表总厂厂长及总工,现退休。1982年军校毕业的黄昭谷曾任解放军空军总后,正营、副师等军职。转入地方至正厅退休。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万家村更是人才辈出,北大、清华、兰州大学、西南政法、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均有我村的学子,他们现在分别在全国各地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五、经济发展
万家村矿产资源、林业资源丰富,矿产有比较丰富的石灰石、锰矿、磷矿、钒矿等,矿山开发是万家村历史以来的经济支柱。40年代至70年代,万家村的石灰名扬百里,利用涟源土珠桥的煤,本地石料烧制的石灰远销长沙、宁乡、湘乡等地,高产期日产万斤,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当时的万家坪号称“富庶之地,快活之地”。因此在60年代初,迁入万家村的外地人口多达100人。万家村锰矿开采不仅增加了本地的经济收入,还大力支援了国家建设,1958年山尖峰锰矿被收归涟钢。锰矿开采所带来的人力、财力有力支撑了涟钢的初期建设。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万家村的锰矿分别被涟源县和双江公社收归管理,为当地政府的财源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以矿业开发为支柱产业的历史中的万家村,地方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改革开放,万家村人民沐浴着党的春风,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六、砥砺前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万家村村支两委紧跟党的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村在不懈努力。
公路:从2012年开始,全村公路全部硬化,5年内新修通组通户公路20余公里。
电力:农用变压器3个,保障了全村生产、生活用电安全,并建成光伏发电厂1座。
饮水:安全饮水全村覆盖,建有饮水水池6个,户户通自来水。
教育:村级完全小学招生,历届村支干部重视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奖励优秀师生,促进了教育事业健稳发展。
经济:全村积极发展农业、林业特色产业,有农业合作社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二个,农产品加工大户10户,正围绕“红薯产业”在大显身手。全村农产品年收入达200万元,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